四川57岁老农隐居深山,墙上旧照片吓坏记者,身份曝光后惊动政府

cn小贤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cn小贤 > 产品展示 > 四川57岁老农隐居深山,墙上旧照片吓坏记者,身份曝光后惊动政府
四川57岁老农隐居深山,墙上旧照片吓坏记者,身份曝光后惊动政府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0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1986年,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里,来了一群背着大包小包的人,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,时不时举起摄像机拍照,还有几个人在打听一些老人的住处,原来这些人是来拍摄关于老英雄现在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的。

山路崎岖几个年轻人走得累了,就向附近一个老汉讨口水喝,老汉十分热情,将几人邀请进了屋,开始给他们准备茶水。

这时,其中一名记者突然瞟到老人家墙上的一张照片,顿时发出一声惊呼,同行的人正想调侃他时,也往墙上望了望,看到照片后他们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惊呼,惊讶地看向老汉,这才知道了原来老汉的身份不简单,政府得知后消息后,急忙托人找到这位老汉,向他了解一些事情。

那么这位老汉究竟是谁?

墙上老旧照片又说明了什么呢?

为何政府会急急忙忙的打听老人消息呢?

1935年,蒋介石接管四川,但此时的四川并没有因为他的接管而安定下来,依旧是每天都被炮火与枪声的洗礼,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,没办法只能每天四处躲藏,祈祷自己能够活过今天。

1929年,陈仁华出生在四川一户农家中,由于出生的他家庭条件并不好,一家人经常吃不饱饭,陈仁华的家人自然也没有能力供陈仁华读书,但陈仁华并没有因此抱怨父母,十分懂事地帮助父母分担家中的农活。

平日里,他也关注了外界的消息,知道此时日本正在侵略自己的家园,一次八路军在这个村子里面休息时,给老百姓们宣传了革命思想,在他们慷慨激昂的讲述下,陈仁华动了参军的念头。

没过多久,他找到当地的八路军表示自己想要参军,八路军看陈仁华年纪够了本想收下他,但他的父母阻止了陈仁华,在他们眼中参军就意味着要上战场,上战场就可能会牺牲,父母并不希望家中唯一的儿子离开他们,所以陈仁华最后也没能参军,但参军的梦想一直埋在他的心底。

1950年初,美国与北朝鲜的战争逐渐波及到我国东北地区,美国多次在中朝分界线周边试探,对于美国这种挑衅行为,我国表示了强烈谴责。

时间来到10月份,朝鲜金日成请求我国出兵支援,不久后,我国抗美援朝运动也在10月份时打响,毛主席发布请愿书,号召中国儿郎英勇参军。

陈仁华所在的村庄也收到了消息,陈仁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热血,带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红心准备参军。

但他的父母就他这一个孩子,并不想让他参军,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,只希望他能够平平安安的生活,不求大富大贵,父母的苦心,陈仁华又何尝不明白呢,但这一次他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,选择了背井离乡,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。

很快在彭老总的带领下,我军来到了朝鲜境内,此时的联合国军还做着“中国不会参战”的美梦,殊不知中国早就偷偷地来到了朝鲜战场,并给了他们一记重锤,第一次战役就歼敌一万五千人,打破了他们的感恩节攻势,打了胜仗之后,我军战士都十分兴奋。

陈仁华也被这种激烈的氛围感染,在随后的多次战斗中他冲锋在前,但陈仁华之前一直在种田从没摸过枪,他也十分清楚战场上不会给机会你训练,所以总是在休息时琢磨该如何抗敌,用小石子来训练自己的准头,渐渐地还真让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杀敌方法,也在部队里有了一点名气。

在一次行军转移时,迎面撞上了敌人的一支部队,好在我军战士反应及时,立即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对抗,在这次战斗中,陈仁华表现出色,一人杀敌数人,还缴获了几把武器,战后总结的时候,陈仁华被领导表扬,荣立三等功。

陈仁华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功绩居功自傲,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,与上过许多次的老战友请教一些经验,作起仗来也毫不畏惧,越战越勇,在第二年时就带着三名新兵,突击敌军阵地,陈仁华更是仗着一把刺刀刺伤了几名敌人,还俘获了一名敌军,作为战利品带回来的还有一把重机枪,陈仁华再次立下大功,被记一次二等功。

在敌人被突袭后,就急忙连夜调整部署,架起了一个“十字架”,他们还将所占据的山头叫做“十字架山”,得意洋洋的向我军挑衅说十字架坚如磐石,不可能会被打破,我军偏不信邪,决定发起突袭,负责此次任务的正是陈仁华所在的连队。

“十字架山”顾名思义,就是敌人在山头架着重机枪围成十字架的形状,灵感则来源于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,这个阵地火力点非常密集,想要强行突围属实不易,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灭,但我军战士不怕困难,对准火力点就开始发起突围,敌人见我军突袭,将武器对准我军,火力不断,我军部分战士不幸中弹牺牲,鲜血满地。

陈仁华看着昔日共同作战的队友一个个倒下,十分痛苦,同时他的心中也燃起了一股熊熊烈火,知道不能让战友白白牺牲的他,仔细地观察敌军的炮弹发射规律,躲着敌人的炮火偷偷靠近火力点,在成功抵达火力点后用炸药炸毁敌人的火力点,随后又如法炮制,成功炸毁了五处火力点。

在准备炸毁敌方最后一处火力点时,陈仁华朝着敌军出射点投掷了一枚手榴弹,但无奈出射口实在是太小了,手榴弹被弹飞,在出射口外爆炸,这也让敌人警惕起来,发现了已经靠近的陈仁华。

当时陈仁华已经在准备安放炸药了,敌人发现他后就开始对他发起攻击,担心炸毁任务失败的陈仁华顾不得撤退,急忙点燃了炸药,随着轰的一声巨响,敌方火力点被成功炸毁,陈仁华也因为躲闪不及被炸药的余威炸飞了五六米远。

战友们只看见陈仁华飞出去的身影,触目惊心地看着瘫倒在地上的陈仁华,悲痛地叫着:冲啊!随后举起武器对着敌人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,没有了火力点掩护的敌方阵地,犹如拔了牙的老虎,来不及抵抗就被我军战士剿灭。

至此,这个美国人眼中坚如磐石的阵地,就自然而然地被我军拿下了,当所有战友都以为陈仁华被炸死的时候,却没想到被队友扶起来之后还活着,陈仁华福大命大,被炸药炸飞了五米居然还活着,只是近距离受到炸药的冲击后昏迷了过去,被战友送往医院救治后,陈仁华保住了性命。

由于炮火的冲击力比较大,陈仁华落地时脑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重创,身体多处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,手指被飞出的弹片削掉了一截,脚上也受到了重创,但一身伤痕的陈仁华并没有因此自哀自怨,反而认为自己能保住性命已经是万幸了。

他劝慰队友不要因此分心,安心作战抗敌,战后,彭老总来到医院探望这些受伤的战士们,此时陈仁华因为受创面积过大所以缠着一身的绷带,只露出了一双清澈的眼睛,彭老总看到这个小伙子时,亲切的拉着陈仁华的手说:你是好样的!

陈仁华参军之前就听说过彭老总的事迹,十分崇敬彭德怀元帅,在受到偶像的夸赞后,陈仁华十分兴奋,还拿出了自己的本子请彭老总签字留念。

1953年7月27日,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,不久后陈仁华就顺利跟着部队回国了,陈仁华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立下战功,所以已经在部队中有了很大的名气。

1954年,毛主席慰问朝鲜战争中的战士,陈仁华得到了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,得知这一消息后,陈仁华十分激动,但随后却突然晕厥过去,战友们手忙脚乱地将陈仁华送到医院,却查出了一个让陈仁华十分痛苦的事情。

原来上一次在炸毁敌人火力点时,陈仁华的脑部就受到了重创,并且留下了后遗症,将来这些病症都可能会在陈仁华老了以后复发,如今想上战场基本是不可能的了,陈仁华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难受。

不久后就离开了部队开始回家治病,顺便管理地方工作,与毛主席的见面也因为这一次的昏迷错失了时间,但得知陈仁华即将离开的消息,毛主席、彭老总与陈仁华拍了一张合照,陈仁华十分珍惜这张合照,将它仔细地包裹起来,带回了老家四川万县,并且珍重的将这张合照挂在家中,每日都会小心的擦拭。

但谁也没想到,陈仁华这一次回乡后就音信全无了,直到1986年,几名记者来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采访一位革命前辈,在偶然的情况下见到了这个手指缺少半截的老汉,内心十分惊讶。

在仔细观察后,又发现这个老汉虽然衣服破旧,但他的行为举止却有着一股军人作风,但在来之前,几位记者就已经查询过相关档案,了解了当地老战士的资料,却并没有看到过这位老汉,心存疑虑的几人借着讨口水喝的借口来到了老汉家中,看着这个不足30平的小房子几人顿感惊讶。

一位记者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小房子,在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惊讶地叫出了声,另一个记者正在与老汉聊天,得知老汉名叫陈仁华后十分疑惑,在他们查询的档案中并没有看到过陈仁华的档案。

就在这位记者打算开口询问老汉时,突然听到了同伴的叫声,于是立即转头去看,看完后这位记者也激动的站起了身,激动的跑到那张悬挂的老照片面前,控制不住内心震撼的问陈仁华:“这位是您吗?”陈仁华满眼怀念地看向照片,然后点了点头。

原来这张照片就是陈仁华离开时,他与毛主席、彭老总合影的那张照片,陈仁华一直保存至今,虽然精心保存,但照片还是因为岁月的流逝有些发黄了,几个记者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采访了陈仁华,这才从他的言语中拼凑出了这位英雄的经历。

已经五十七岁的陈仁华还拿出了自己一直保存着的功勋章,这也佐证了陈仁华所说事迹的真实性。按捺不住的开始采访老人,这才得知了老人的经历,只是老人的身份证明早就丢失了,留下的只有几个之前立下的功勋章,记者们从老人家离开后,立即前往政府查询档案,但是却查无此人。

只是等几个记者离开陈仁华家去政府查找档案时,却发现根本查无此人,只是难道陈仁华的功勋章还能作假不成?惊讶的几人立马告诉了政府这件事情,政府也被惊动,立即派人调查此事是否属实,在经过一系列调查后,政府查清了没有陈仁华档案的原因。

原来在陈仁华回乡后,并没有去地方做事,而是回到了老家务农,之前队伍里给他发的残疾证也不慎被弄丢,陈仁华在发现残疾证弄丢后并没有去补办,加上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找过政府帮助,所以政府并不知道他的存在,他的档案因为一次事故被弄丢了。

所以政府档案库里,一直不知道在万县还有一个这样的老英雄,如果不是这一次意外,可能陈仁华这位英雄的存在就会一直被掩埋了。

在陈仁华的身份曝光后,许多记者纷纷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采访这个抗美援朝的英雄,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,陈仁华一直与妻儿住在一个三十平米,既阴暗又潮湿的小房子里,陈仁华在战场上留下的旧疾,也因为潮湿的环境频频复发,这让陈仁华老人感到十分痛苦。

但他从没有借此向政府要求什么,隐瞒身份定居家乡,这么多年来一直助人为乐,政府在得知陈仁华的情况后,主动找到了陈仁华,帮陈仁华重新安排了住处,陈仁华多次拒绝无果后感动的说:“我从来都不后悔参军上战场。”

我们从来不会忘记这些为国家拼搏过的英雄,如今和平的生活也是因为这些英雄用热血换来的,我们更应不忘历史,不忘先烈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Powered by cn小贤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